撰稿:鸡蛋灌饼
根据墙内媒体报道,湖北省日前宣布,该省已恢复了1373个供销社,宁夏乡镇供销合作社的覆盖率从2017年的56%提升至当下的92.7%。2021年,重庆市农村综合服务社也增至6120个。中共官媒引述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指出,全国供销社系统已逾3.1万家,拥有网点接近40万个。另外,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近期还开始招聘公务员。
除了大力发展供销社,中共官方还宣布大建国营食堂。中共住建部和民政部在10月31日发布通知,要求在各城市选取3到5个社区建设食堂和家政服务等设施,试点从今年10月开始,为期2年。
墙内外媒体关于这两个事件的报道已经汗牛充栋,笔者在此想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,来探讨一下,“供销社”和“大食堂”为何让人谈虎色变,抱有巨大的负面态度。
年龄大的老人对“供销社”和“大食堂”并不陌生,曾经这两个名词和“计划经济”密切连接,是中共在物资匮乏时期,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一种调配机制。
“供销社”代表着“统购统销”,“统购”是指通过统一定价征收粮食,“统销”是指在城市实行配给制,通过粮票等各种票据来控制粮食市场的供给。与此同时,严格管制私人商贩对粮食的经营行为。
图|图片来自网络
“大食堂”则是“人民公社”的产物,食堂需要将农民私有的粮食全部收缴,统一烹调之后再按需分配给所有公社社员。有人将之形象化地称为吃“大锅饭”。然而,由于大量浪费,公社食堂有限的粮食储备被迅速消耗完毕,导致了随后的食品短缺。
在“供销社”和“大食堂”同时代的城市中,还存在着国营副食品商店和国营百货商店,这些国营的经营实体都存在着效率低下,产品质量低劣,和服务态度较差等弊病,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而言,印象不可为不深刻。
众所周知,无论农产品还是轻重工业品的市场,事实上都是供需关系起作用,有买有卖,就形成了市场。现代化的商业行为,是供需双方达成一致而导致的结果。买方有需求,市场自然就会产生卖方的供给行为。当下中共国遍布大街小巷的农贸市场、饭馆、商铺,以及近年来兴起的送餐和团购市场,都是由此而孕育而生。
市场的调节,会使供需达成平衡,也会通过买方对购买渠道的选择,淘汰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卖家,形成螺旋上升的态势,最终强化品牌、渠道乃至整个产业的实力。
农产品也是相似的道理,虽然墙内粮食定价权不在农民手中,但农民可以通过对市场的观察,自行决定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什么经济作物,并通过对农产品的销售而获得收入,用以养家糊口和改善生活水平。
通过以上两种类型供需方式的对比可见,基于“统购统销”形成的“供销社”、“大食堂”等经营实体恰恰是反市场之道而行之,来设置统一模式化的供应形式,完全不考虑市场实际的需求如何。这种模式,毫无疑问会大量产生供应不足或者供大于求的情况,打破市场的平衡。
与此同时,这些国营经营实体之于雇员,以及“统购统销”模式之于农民,都仅仅是工作和任务,并非“自家产业”。失去了获得收益的动力,也就失去了参与经营和执行的积极性,自然而然形成效率低下,服务态度冷淡的结果。郭先生等“个体户”在上世纪80年代的崛起并受到热烈追捧,正是这些实体逐渐垮塌的明证。
笔者猜测,“供销社”和“大食堂”的死灰复燃,预示着中共国粮食等民生物资匮乏已成定局,或者对台战争已提上日程,抑或以上两种情况兼而有之;中共迫切需要实行物资配给制,从而应对即将到来的饥荒或者战争。
无论是以上那种原因,对于老百姓而言无疑都是巨大的灾难,中共不倒,民不聊生。
作者:鸡蛋灌饼
编辑发布:小湫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风险。